前海栈桥
一百多年里,始终被视为青岛标志的栈桥在民间先后有若干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这个著名的水上建筑位于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一条稍后开通的商业大街成一直线相连。始建于1892年的栈桥为清朝总兵章高元所为,1893年竣工。当时,栈桥全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这个军事防地最早的军用人工码头。
章高元在青岛湾修筑一座海上栈桥的意义在于建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企图就此扼住胶州湾的咽喉。这一举动此后不久即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当1897年德军远东舰队从上海赶至胶州湾奔袭时,栈桥并没派上用场。是年11月14日,成了摆设的栈桥被假作军事演习的德军当成通道,顺利登陆。
德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1901年5月扩建,北段第一次使用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这一次扩建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和引水专用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虽首先从崂山的仰口湾登陆,但当其全面占领青岛后,仍效法德军,在这座桥上举行了一个阅兵仪式。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后,中国水军也在此阅兵,以显示主权的收回。
1923年,栈桥北端两侧辟建为公园。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该阁占地151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阁身由24根朱红亭柱支撑,外柱成廊内柱间墙,黄色的琉璃瓦顶。阁中有螺旋楼梯,扶梯而上可至顶层。顶层是一圆形大厅,四周全是宽敞的窗户。
回澜阁八角亭的建成,标志着栈桥功能的完全转变。尽管此前10余年间,栈桥已由军事供给线转为民用码头,但这一中式建筑的完成,宣告了栈桥和平的公共时代的来临。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点。
在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游览手册上曾载诗: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旧时青岛八景之一的“飞阁回澜”,指的就是秋日满潮时的栈桥。此时,大片大片的翠波漫过桥面,回澜阁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着金光,如一只小红螺漂荡在海面上。时人称这里是“眺望海景最佳处”。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