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山炮台
俾斯麦山炮台现用途:开放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在地:青岛山,原俾斯麦山建造期:1898年当时业主:德国胶澳总督府现状:保存良好
世界各地的海港,多在某一条河流的入海口。初期的青岛口也是这样:一条短短的河流,发源于青岛山,入海口是青岛湾。1866年,刘含芳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写道:胶州澳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这里的青岛,即海拔128米的青岛山。青岛山涧溪蜿蜒向西,与信号山的涧溪形成宽近15米的河,流入青岛湾。
1892年,清廷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即开始在青岛山建炮台。1897年德占青岛后,青岛山以德国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德军在这里大规模修建了南北两座炮台,南炮台备有280毫米榴弹炮4门,北炮台备有210毫米加农炮2门。俾斯麦山炮台主体和核心部分都建在被挖空的山腹中,地面上只露出圆型可旋转的生铁炮顶和一些钢筋水泥碉堡。在掏空了山石建成的巨大的炮台内部中,德军修筑了纵横交错的通道和数十个房间,炮台内部上下数层,依次独立建有锅炉房、储备水库、物资库和餐厅等,并同时建有军火库。整个炮台与外界的联系除了地面道路外,还修有地下坑道。据知情者说,其中有一条坑道就连通了北炮台和山下的俾斯麦兵营。在建设炮台的同时,德军由大港火车站修了铁路,直抵山西侧的军火库。据知,在20世纪初青岛的炮台中,俾斯麦山炮台和指挥中心是规模最大的一座。据《青岛被设为德国的卫戍城》记载,当时的目击者说,青岛炮台仓库建立的初期是很困难的,那时的工人们每天都要求支付当日的工资,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较为习惯了逐周领取工资。据《卫戍城》的资料,修筑青岛炮台的工人的工资要高出当地人的普通工资,即:每天两角五分。据信,1897年德占青岛后在胶澳内构筑的炮台,就规模和数量,均为侵华各国之冠。但,关于德军炮台及火炮的确切数量,各种资料记述不一。《青岛市志·军事志》记为33座炮台、125门大炮。而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则载,德军共有24座炮台、93门大炮、43门机关炮。1940年出版的日文版《青岛》载,德军共有24座炮台、111门火炮,并详列其址。根据日军参谋本部骨原少将《青岛攻略小史》记载,截止1914年日德交战时,德军共有重炮53门,轻炮47门,机关炮30门。骨原对炮台的位置及名称,在军事地图上一一标明,故较为可信。德军的炮台分永久性与临时性两种和海正面与陆正面两类。德在制高点和重要海岬修筑了9座永久性炮台,这些炮台有坚固的掩蔽工事,周围有十米深的堑壕,壕外有铁丝网。俾斯麦山的南北炮台皆属永久性一类。这类炮台中,作战、指挥、通讯和生活、娱乐等各种功能齐备,很像一座地下城市。俾斯麦山南炮台为海正面永久性炮台,而俾斯麦山北炮台则为陆正面永久性炮台。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之战前夕,德军又构筑15座临时炮台,总数为24座的炮台,组成了面向东方的陆上炮群。
1914年11月7日德军防御体系崩溃后,俾斯麦山的南北两座炮台皆被德军自行炸毁。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