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院——“华洋折衷式”民居
大鲍岛的“中国城”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内。1898年青岛最早的城市规划以观海山为界,以北的大鲍岛划为华人区,以南为欧人区,华人不允许在欧人区内建房居住。1899年10月,德国殖民当局征购德国殖民者征购了大鲍岛村的土地公开拍卖,买下这些土地的中国商人依照规划,在大鲍岛建造了具有商住两用功能的房屋,形成以华商为主的大鲍岛“中国城”。由于人员聚居,交易兴旺,大鲍岛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主干道山东大街(今中山路北段)成为当时青岛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从当时的照片看,商业街两边的建筑就已是里院的样式,应为青岛的首批里院。
德国人通过建筑条例和建设规划,从结构和卫生方面对大鲍区住宅建设做出了规定。德国人规划了华人区的街坊网格,每个街坊约45米×70米,街道宽12米或15米。房屋建筑许可采用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但必须与“相关城区的特点”相协调,结构必须符合防火、坚固和卫生的要求,房顶不许使用易燃材料,不许用粘土砂浆制作墙体,而房屋内部则可用中国传统的木框架建筑结构。同时对住宅容积率作出限制,房屋建筑面积最多不能超过土地面积的75%,楼高两层,用于长期居住的房间,每人至少必须有5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建筑层高至少2.7米。通过以上限制性规定,力图避免在青岛出现上海常见的那种高密度“里弄区”的建筑。对于大鲍岛的建筑,当时的一些德国人也认为:“即使按我们的概念也完全可居住,而且建得很结实”。德国人还为大鲍岛配备了上水和下水管道,然而却没有规划公共绿地。
青岛的里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在不断地变化。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在辽宁路、聊城路、市场一路、市场三路和胶州路附近建设了大量的里院住宅,多为二层。到1930年代,青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里院居住区。据档案记载,1932年市内里院建筑共有506处,16701间,10669户。1948年,里院达到760处。此后发展渐缓,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建筑普查,粗略统计青岛有近600个“里”,近200个“院”。
“华洋折衷式”建筑
青岛里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楼房的建筑特点,是青岛人自己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衷式”建筑。里院大多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两到三层,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这种里院不同于中国传统布局,与之类似的中国里坊一般规模远大于青岛里院,里坊有封闭的坊墙,基本生活需求在坊内可以解决,但里院一般较小,院内没有墙壁,彼此之间没有阻隔。里院街区与中国传统的街坊布局也不同,中国传统街坊由街巷组成,分割成长条形地段,每个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联。中山路北段里院临街拱型的过道和门窗设计显然也是参照了欧式建筑的风格。
从平面布局来看,这种里院街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是每一个街坊中的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每一户多是单间居室,有少量套间。院落入口常设立一个中国传统的影壁遮挡。为使中国人适应西方的高层楼,用置于院子一侧的木质拱廊和室外楼梯相连。这样,即使是对于二、三层楼,也可以做到象中国传统的带院房子的建筑一样,有一条通道可使各房间直接连接户外。
对于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1913年德国建设总监别克曼还曾表示遗憾:大鲍岛毫无“中国古老城市如画般的景色”,“宽阔笔直的街道和禁用木结构使大鲍岛失去了中国城区本应具有的魅力”。然而,这种建筑却是青岛人自己创造的独特而又实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里院文化
里院是旧青岛中下层市民最普遍的民居形式,直到现在,仍在老城区中大量存在,成为100多年来青岛人赖以栖息的住所,也形成了独特的里院文化。
里院作为中国四合院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邻居间通过一条狭长胡同进行交往的旧有模式。里院的出现,将原本极为陌生的人家联系在一个空间下,将方整规矩的内庭院变成里院内各户人家相互交流的大客厅。
青岛里院是早期青岛社会的一个缩影,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居住生活在里院内,他们在生活中结成了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温暖、有人情味的民俗生活方式。人气的兴旺也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娱乐的集聚地。由于里院内居住人数较多,内部庭院的空间为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一些里院经常有民间艺人演出。很多天井内设有书场及简易戏台,供艺人表演。“广兴里”院内就曾设过小型电影院、剧场和书场。旧时的劈柴院是老青岛有名的“美食街”和“乐子院”,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放电影的等,各种酒肆饭馆、货栈旅馆、日用百货店和南北小吃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颇为热闹。劈柴院可以说是青岛早期里院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盛极一时。
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昔日繁华的里院已沉入了历史的记忆中,一些里院拆除了,人们搬离了过去的大杂院,生活方式随之改变,里院文化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