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务信息 档案利用服务 数据化资源库 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记忆

老城标之----海西

  • 作者:孙保锋

    
     扼守胶州湾入口的海西半岛,在北洋海军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的海防布局说帖中,赫然被写到了头条首款,上达天听,从炮台到雷霆乃至灯塔,一应俱全。章高元无力亦无暇按图布防,到也情有可原;然而十年之后,手握殖民租约的德意志人依旧未将英吉利人的见解放在心上,大肆修筑南岸防御工事,弃海西于不顾。这也难怪,德国人的炮口从始至终是对准大清王朝,耗费巨资兴建海西炮台,未免太拿这摇摇欲坠的衰朽帝国当盘菜。不过等到1914年日英联军海陆夹攻青岛、封锁胶州湾而致德舰无路可逃之时,德国人方才自尝果报。
     未被重用的海西,在德国人的租借地版图上身份突出,因为这块经济价值无足轻重的区域,对于殖民者将整个胶州湾纳入势力范围却是至关重要。尽管开埠后就进行了土地测量,但是直到三色旗落地,海西几乎是在城市化之路上原地踏步。除了薛家岛蒙养学堂最早接受西式教育的学童,身穿制服、走来走去的海西巡捕局警察,还有偶尔在夏天光顾这里的渡船——载着看风景的欧洲观光客们,这居住着两千户万数人的半岛,和祖辈们的生活之间看不出多少变化。
     青岛回归后,胶澳商埠开始办理海西土地清丈验契,然而这濒海之域,却依然感觉不到城市的温度。一条海峡将两岸隔开,不像李村、阴岛、沙子口,总能弄点蔬菜果木之类到市区换些生计。耕地少、人口多的海西人,还得守住渔盐之利,继续靠海吃海讨生活。不过生逢乱世,苛捐杂税横生,当局一再提高盐业税率,一业为生的海西盐民不堪负担,群起反抗,终致抢盐风潮,暴乱中3名盐民死于非命。
     海西区始建,已是胶澳商埠裁撤、特别市政府设立的1929年。当时的区划,海西与台东、四沧、李村同为乡区,而海西区不仅囊括原先的海西半岛,更依次将从女姑口到阴岛、塔埠头。积米崖、黄岛连带胶州湾大半海域一并归入麾下。及至 40年代初期,占领青岛的日本人索性将竹岔岛、水灵山岛也都包揽海西区名下,水陆面积之大,堪称青岛各区之首。有此名分,海西码头的兴建也被提上议程,西海岸的路港规划出现了最初的版本。
     海西成为历史名词,大抵肇始于西海岸开发的热潮掀起之后,也就是海西区裁撤30年后的某个奠基之日。当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的时候,当人们把口袋里的钞票换成小珠山下一栋栋别墅住宅的时候,当人们放弃老市区的舒适熟悉挺进西海岸寻找事业新支点的时候,海西在时代的飞驰中模糊了自己的身影。眺望胶州湾彼岸的青山红瓦,听听市场上“海西蛤蜊、蛤蜊——海西的”叫卖声,还有什么可说。难道,海西真的等于蛤蜊了吗?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