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点有关云南路、“海关后”地区改造的个人感受,可不知为何,酝酿了好久,一时间却不知如何落笔,又从何说起。两片几乎完好的保存着青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貌景观,充满了历史与记忆的街区样本,居然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彻底的毁灭……如果说,这是一种文化与记忆层面的自杀行为,应该不算过分。名义总是冠冕堂皇的,看到云南路和“海关后”的居民们为终于能够摆脱这衰败的环境和局促的空间而奔走相告的时候,一张张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的脸,让我开始动摇,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保留这个街区的观点,对于居民们而言,是否过于苛刻亦或欠缺公平。但是我们要想到这样一点,负责开发的青房置业、小港湾旅游发展公司,还有李嘉诚和他的和记黄埔是商人,通俗地说,人家是来赚钱的,不是来给政府减负和操办福利事业的,开发房地产和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根本不是同一概念。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居民都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城市建筑和景观而感到痛心不已,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斥巨资将破坏的建筑、街区、景观进行恢复,这种修复是全面的,按照老照片和有关建筑档案,逐区、逐街、逐一细节的修复。我想,他们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追忆战前平静美好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反省战争,珍惜和平,保留本国本民族最为珍贵的传统和记忆,以及对历史,对先人的某种认同与尊重。而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上述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近十几年的城市建设中,尽管走了不少弯路,尽管付诸了许多沉重的代价,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摆脱毛时代“好大喜功 急功近利 鄙视既往 迷信将来”的诸多弊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城市的决策者们往往以大面积的拆除和抛弃旧有居住传统、氛围和空间为代价,全面移植西方或者东南亚,但未必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活模式。陈丹青先生在其去年出版的《退步集》中对这种拆建如此说道,“因穷而急,索性拆,因急而妄,索性卖地,因妄而狂,终于置城市历史于不顾,由‘化妆’而‘毁容’,由‘改造’而‘重建’。”没有几年,城市焕然一新,面目全非,人们快乐地迷失在这崭新的城市里。”如此一来,城市决策者们的“形象”和“面子”都有了,而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记忆,便在这拆拆建建之间,或轰轰烈烈,或悄无声息地灰飞烟灭……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我们城市的老爷们就是要在未来的几年或十几年内,把青岛变成一个二手的香港,或者二手的浦东。很无奈的是,它唯独却不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实在的说,在看到云南路和“海关后”开始改造的消息后,我居然很平静,甚至连前几年那种忧思的感觉都似乎没有了,不知道是我更现实了,还是更麻木了?曾经在几年前,在另一论坛写过一个“新年杂感”的小文,里面曾经提及云南路和“海关后”这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未来命运,可惜它终究也无法逃脱拆毁、重建、面目全非的命运……
在先前媒体的有关报道中,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本市某区的区长老爷在接受采访时称,在河南路以西的四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有四分之一,即一百万平方米的旧城是可以拆迁的,这几乎占去了青岛老城的三分之一!在这种似乎很高歌猛进,雄心万丈的宏伟设想之下,拆掉小小的云南路和“海关后”又算得了什么?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这场文化自杀,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的语句来评价北京疯狂拆除胡同的行为。不知道把这句话送给前面那位老爷,他是否能够接受?八大关的别墅区如今已经成为了青岛对外炫耀的某种资本和门面,但你要知道,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仅只有富人和洋人,更多的是一如我们,生活俭朴,平日都要为生活生计而奔波的普通居民,而“海关后”和大鲍岛的传统里院,就是他们曾经生活的空间和记忆,这同样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印记。轻而易举地拆除改造,实际上就是在消灭记忆,篡改历史,人为地制造记忆空白和历史断代,这不是自杀又是什么?
城市的发展是有记忆的,它们其实就固化在象云南路、“海关后”这样的传统历史街区当中。可今天,有钱了,这种记忆却要象做外科手术那样,被从城市的母体上无情地被拆除……有人在毁灭这座如此与众不同的城市,毁灭她的历史,毁灭她的文化,毁灭她的记忆,不是为了战争,也不是为了生命,而仅仅是为了利益……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