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中国最早感受电影魅力的城市之一。在青岛的光影流转中,有一座影院历经岁月淘洗,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1925年的大舞台电影馆,到黄金时代的福禄寿大戏院,再到集体记忆的红星电影院,它不仅是光影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这里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激昂演说,记录着电影市场的风云变幻,珍藏着几代青岛人的温馨回忆。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跨越时空的光影故事,感受档案中的红星电影院记忆。
红色印记:王尽美曾在此演讲
红星电影院所在建筑,其前身是凯宁咖啡西餐店。1921年,英国人将其改建为戏院,改名中西大影戏园,1924年又改称大舞台电影馆。1924年6月9日,《中国青岛报》刊登大舞台电影馆广告,这座位于山东路第四公园对面的电影馆,上下两层,设有包厢,主要放映欧美影片。
1924年1月24日,《中国青岛报》刊登中西大影戏园、下方也有大舞台电影馆字样,应是在此前后更名
这里承载着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1925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济南地委书记王尽美,以孙中山委任的国民会议山东特派员身份来到青岛,组织成立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其间,他先后在大舞台电影馆和私立青岛大学发表演讲,深入宣讲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意义。
王尽美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余修撰文,回忆聆听王尽美在大舞台电影馆演讲时的情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有一位身躯颀长的青年人,方面大耳,快步走上讲台。他年约二十七八,穿一身灰布长袍,笔挺地站在讲台上,用锐利的目光,扫视全场听众的兴奋面孔。而他自己的脸上也是充满激昂的表情。等欢迎的掌声落下来,他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演。这位讲演者就是王尽美。他对时局的分析,精辟深透,他的革命立场鲜明坚定,他那政治家的风度,十分吸引人的讲演才能,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25年1月,《大青岛报》刊登王尽美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启事
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积劳成疾,1925年8月,王尽美病逝于青岛,年仅27岁。英魂虽逝,浩气长存。
福禄寿的黄金时代
1926年,影院再度更名,摇身一变成为福禄寿大戏院。次年11月,经翻建改造后的福禄寿大戏院,上映国产电影《空谷兰》。这部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精心打造,张石川执导、包天笑编剧,张织云、杨耐梅、郑小秋等实力演员主演的影片,一经上映,便在青岛掀起观影狂潮,街头巷尾热议不断,一举打破欧美影片长期垄断青岛电影市场的局面。福禄寿大戏院凭借优质国产片迅速崛起,重新开业仅四个多月,观众人数就飙升至51238人,“开青岛电影界未有之盛况”。
1927年11月2日,《中国青岛报》刊登福禄寿大戏院放映国产片《空谷兰》广告
到20世纪30年代,福禄寿“最盛时代在青岛电影界联合到三个戏院,东镇福禄寿、国民大戏院和五福大戏院”。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令同行既瞩目又忌惮。其他影院纷纷出招,有的紧跟步伐引进最新国产片源,有的则与福禄寿展开激烈的“广告大战”,其中明星大戏院和山东大戏院尤为突出。
二十世纪30年代福禄寿大戏院外景
明星大戏院由外国商人创办,坐落于安徽路,主要面向英美等国侨民,长期放映欧美影片。凭借良好的设施和稳定的观众群体,自成立起便在青岛电影界占据重要地位。翻开30年代的青岛报纸,常能看到福禄寿与明星大戏院同版刊登影讯,二者势均力敌。1936年9月10日《青岛民报》上,明星大戏院为《红伶秘史》打出“旧恨不堪提,愁肠悲九曲……回肠荡气、赚人热泪,即使铁石心肠人观之,亦将为之动容也”的煽情广告;福禄寿大戏院则为《齐天乐》喊出“写尽炎凉世态,痛骂势力社会,反映阶级冲突,指示人生真谛。不是胡闹的滑稽喜剧,乃是有力的人生悲剧”的震撼宣传。这般针锋相对的广告对决屡见不鲜,双方极尽夸张之能事,只为争夺更多观众。
1936年9月10日《青岛民报》刊登明星和福禄寿大戏院广告
山东大戏院的开幕,打破了明星、福禄寿各自占据报纸半壁江山的局面。1931年,山东大戏院在中山路落成,这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开业典礼之时,戏院邀请著名演员胡蝶剪彩,并首映由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消息一出,人们蜂拥而至,排队购票只为一睹影后风采。
开业后的山东大戏院,凭借优质新片、绝佳地段和一流设施,迅速吸引大批观众,大有赶超福禄寿和明星大戏院之势。三家影院在报纸影讯广告中的激烈交锋,将竞争推向白热化,也标志着青岛电影放映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
1935年5月29日《青岛平民报》刊登福禄寿、山东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广告
这一时期青岛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相对稳定的政局。随着城市建设推进,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电影院数量不断增加,电影也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休闲娱乐方式。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电影业遭受重创,陷入一片萧条。福禄寿大戏院片源断绝,生意一落千丈。直到抗战胜利,经过重新修整,才慢慢找回往日的繁荣景象。
1948年,福禄寿大戏院在市内散发的电影《京华烟云》宣传单
记忆中的红星电影院
青岛解放后,福禄寿大戏院以国产影片为主,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据点。1956年,它化身为新闻影院,以放映新闻、科教片为主,用光影传播知识与信息。1958年,全面维修让这里焕然一新:座席从500个扩容到720个,还换上了国产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1962年,新闻电影院正式更名为红星电影院,就此开启一段铭刻于城市的记忆。
在电视尚未普及、通讯相对匮乏的岁月里,红星电影院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照亮无数青岛人的休闲时光。它是恋人们浪漫约会的甜蜜地标,是朋友们谈天说地的欢聚之所,也是亲朋好友共享欢乐的温馨港湾。这里还承载着许多集体记忆——中小学组织的观影活动、单位安排的集体观影,都让红星电影院成为人们心中温暖的文化符号。周边的烟火气更凭添几分热闹:隔壁青岛饭店的大包、楼下的美达尔、后来入驻旁边的肯德基,皆是老青岛人相约相聚的“接头暗号”。
20世纪70年代末红星电影院外景
改革开放浪潮中,红星电影院勇立潮头。它率先引入立体声设备,以全新的视听体验惊艳岛城,还凭借出色表现荣获全国放映先进集体等殊荣。1993年,面对电影市场的低迷,红星大胆创新,在全市首家推出24小时放映服务。当午夜场的灯光亮起,不仅点亮了岛城的夜生活,更创造了经济效益,“其中一年来的通宵场增加收入45万元,相当于我市又增加了一个中等影院”。
2004年3月,在中山路改造中,承载几代人光影记忆的红星电影院,缓缓落下帷幕。那些银幕上定格的经典画面、温暖故事,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成为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持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
撰 稿:赵晓逢 审 核:周兆利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