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务信息 档案利用服务 数据化资源库 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记忆

名校与名城: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互动

  • 作者:李建龙

 

 

一、山东海洋学院时期(1959—1988)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但海洋、水产、地质三系和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等专业(组)留在青岛。1959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立,设置的5个系10个专业全部涉海。1960年,中共中央公布13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海洋学院位列其中。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归国家海洋局领导,1978年又重新划归教育部直属。山东海洋学院是国家向海而立的重点大学,在青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来,该校与青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促成了双方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红旗下的共同办学

经中共中央批准设立、诞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山东海洋学院,是一所生长于红旗下的高校。该校成立伊始,百端待举,在机构设置上将各系党委设置放在前列,并在1959年8月11日,经中共青岛市委同意,成立中共山东海洋学院委员会。同年9月1日,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在八关山礼堂举行,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于光出席并讲话,希望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不断培养出大批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海洋生产和国防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由此,山东海洋学院的建设发展蕴含着红色的精神血脉,也在各方面获得青岛市的有力支持。

 

(二)为国育人支援建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青岛市的支持中,山东海洋学院逐渐建设发展起来。同时,学院也积极响应号召,适应不同历史阶段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协调处理政治教育、科研教学与劳动实践的关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海洋人才,并通过对口支援等各种途径为青岛城市发展作出实际贡献。

1960年2月,山东海洋学院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海洋、水文、气象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参加全国海洋普查工作,他们既感受到海上劳动作业的艰苦,也学习到超出书本的实践知识,还取得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优良成果,多数学生获评“五好”队员等荣誉。

同年7月,结合青岛市社会发展需要,山东海洋学院适时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援力度,派出卫生工作组开赴时属青岛的即墨县普东人民公社,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合作医疗与卫生保健工作,并积极响应青岛市委号召,由学院生物系师生组成支援“三秋”工作组,将小球藻养殖技术带到农村,助力全市蓬勃开展的小球藻养殖运动。

除此之外,山东海洋学院也对青岛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实际技术支持。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开展上门帮助工厂解决技术问题相关活动,例如,生物化学教研组协助青岛实业化工厂进行样品检验,帮助解决青岛工业部门遇到的科技问题,助力工厂技术革新。

(三)开拓国家海洋事业

山东海洋学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取得一批国内领先的学术成果,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学院把开展学术科研项目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对青岛海洋产业的发展、国家海洋事业的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以学院各系教授为代表,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实现投产运用。例如,海洋水文气象系文圣常教授1962年出版《海浪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被列为国际五大海浪名著之一。1966年8月14日,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即根据文圣常教授的研究成果,向全国播发第一条海浪预报。该方法也作为中国近岸工程设计和管理标准之一,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1978年),从而结束了中国在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外国方法的状况。又如,唐世凤教授长期致力于潮汐研究,1965年与其弟子陈宗镛合作完成《胶州湾东洋嘴验潮站研究报告》,为利用高浓度海水晒盐提供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在青岛马戈庄等盐场实际运用后,获得重大经济效益。

同时,山东海洋学院自建立之初,即通过科研报告、发展规划等形式对青岛发展相关海洋产业建言资政,提供决策参考。1959年7月,该院呈送《海带海底绠缆养殖情况报告》,总结台西渔业社、四方沿岸海域海带海底绠缆养殖试验的成功经验,建议采用该方式开展海带养殖,以充分利用海区、节约资材、减少工作量。1959年12月,根据青岛市自来水公司和水产研究所建议,水产系实地调查后报送了《利用崂山水库进行养鱼生产初步勘察报告及今后工作意见》,为青岛市城建、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1965年,与青岛市出台的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相呼应,该院呈送《发展海带综合利用方案》《由盐田苦卤制取硫酸钾工艺试验报告》《关于市海水卤水苦卤综合利用规划的建议》《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海藻综合利用科技工作发展规划》等多个报告和规划建议,从工农业生产、综合利用高科技等角度为青岛方兴未艾的海洋产业布局添砖加瓦。仅在正式成立的第二年,山东海洋学院即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599个,其中国家交办项目与市交办项目比例约为4∶1。

(四)拨乱反正携手并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山东海洋学院与青岛城市之间的有序互动被打断。与青岛市遭受的冲击基本同步,山东海洋学院正常教学秩序也被完全打乱,科学研究被迫中断,大批师生干部受到不同程度迫害,学院和城市发展遭遇挫折。

1976年“文革”结束,学院和城市的发展互动逐渐重回正轨。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激励着广大师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历史新篇章,山东海洋学院与青岛市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开始了新的转型发展。

1978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山东海洋学院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错划右派改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工作,逐步整顿和恢复办学秩序。1978年10月13日,山东海洋学院重新划归教育部直属,学院朝着面向海洋的多科性大学方向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海洋学院后续工作的重点转向教学和科研。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岛市继续对山东海洋学院给予充分关心和支持。1985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往山东海洋学院与学生座谈,就当时国内外形势、经济改革等问题为广大师生答疑解惑,介绍青岛改革开放推进情况,勉励同学们把握形势,明确历史使命,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刻苦学习、尽快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在山东海洋学院的校区建设和发展上,青岛市政府也积极予以支持。1984年5月,鉴于山东海洋学院基建速度不能满足扩招需要,青岛市教育局积极与省教育厅对接,协调解决140名师范专科学生的住宿问题。1987年12月,山东海洋学院麦岛分部建设征用村庄、市政用地遇到问题,崂山县、青岛市政府相关部门充分予以支持,及时向省政府报批,为学院分部建设安排征用市区东部土地336亩。

(五)改革开放服务发展

山东海洋学院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三个面向”方针,致力于为我国海洋事业和四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主动进行扩招办学和教育改革等方面探索,为山东、为青岛发展作出贡献。自1984年开始,山东海洋学院每年为山东省培养2年制师范专科生140名,首届招生名额即分配给青岛市70名,有力支持了青岛初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地方教育发展。同年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海洋学院举办政工干部专修班,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推荐招生150人,经教育部批准,考试合格毕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和待遇,助推青岛市宣传、政工干部素质的提高,满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同时,山东海洋学院也积极推进教育改革,1985年11月,院长文圣常教授提出新的办学方针:“把海洋学院办成一所面向海洋科学技术,以海洋开发为主,包括理、工、水产、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文科等多科性的高等学校”,以适应新时期基础学科发展、海洋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海洋研究开发与科学服务方面,山东海洋学院按照中央“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要求,坚持科研“面向海洋、面向应用、面向综合”的发展方向,在开展海洋重点科研项目和海洋开发利用、提供资政决策建议以及科学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1979至1987年间,山东海洋学院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遥感”“中国海大陆架和海岸带调查”“海浪理论及其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等多个重点项目,对国家海洋科学发展和海洋事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胶州湾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胶州湾海洋遥感实验”等课题对青岛市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山东海洋学院也与青岛市密切合作,在从科学研究到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上取得诸多成绩。例如,自1982年开始,青岛市第三制药厂与其联合研制藻酸双酯钠PSS药物,1985年通过鉴定并逐步投产、供应市场;1987年荣获世界金牌奖,成为我国首创、世界知名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新药。又如,1986年,山东海洋学院与平度县大泽山水库合作,共同承担的水电部科研项目获得成功。

这一时期,在承担青岛市政府部门委托开展调研以及对城市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方面,山东海洋学院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1983年11月,在青岛港前湾港区煤炭码头规划建设之际,侯国本教授向青岛市政府建议,针对湾区海况、环境保护、科学论证等方面陈述观点。1986年,学院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合作,对汇泉湾开展全面调查研究,为第一海水浴场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翔实数据。此类资政建议与科研报告对青岛市的涉海决策具有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发挥科学技术和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社会方面,山东海洋学院也继续秉持传统,向青岛市有需要的单位派出相关专业队伍提供协助,如1982年地质系组织勘察队伍帮助驻青的山东省外贸轻工公司等单位找水打井;同时紧跟青岛市改革开放步伐,于1984年11月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开展科技与人才等方面服务。在改革开放时期,学院与城市都展现出灵活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二、青岛海洋大学时期(1988—2002)

作为国家教委直属重点院校,山东海洋学院改革开放时期获得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以海洋学科为特色,设有理、工、农、文、管理五大学科33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海洋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经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1月21日,山东海洋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从山东海洋学院到青岛海洋大学的转变,标志着海洋大学与青岛城市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展现出新时期多维度合作与共同发展进步的新面貌。

(一)共建特色综合性大学

1988年1月,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之初,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即对学校更名表示祝贺,希望海洋大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优势,为青岛和山东的经济发展服务;强调要注重与工农业生产和开发性建设紧密结合,力求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新型基地;并表示青岛市将“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支持大学的工作”。由此,在青岛海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新时期,青岛市一如既往地给予充分支持,除在政治方向领导、校区建设等领域外,还根据新时期教育科研新需求,在科研平台构筑等新领域提供助力。

政治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青岛海洋大学在党员代表大会的组织召开等方面直接受中共青岛市委领导,学校党员代表名额与党委组成等需报送中共青岛市委审批。同时在工会委员会主席选举、人事调整等工会工作上,青岛海洋大学也接受青岛市总工会的直接领导。在校区建设方面,1988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建设麦岛分部二期工程仍需征用土地,青岛市政府继续给予积极协助,及时对接负责审批的省政府相关部门,为学校施工建设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新时期教育科研需要更多交流平台。青岛市相关部门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各类交流平台建设中穿针引线,发挥着重要协调作用。1996年,该校申报建设国家教委青岛国际学术活动中心,很快得到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政府的批准;1997年,鉴于中韩两国经贸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青岛已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热点地区,青岛市积极协调青岛海洋大学筹建“中韩人文社会科学交流中心”,在服务中韩经贸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助力提升该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

进入21世纪后,青岛市与青岛海洋大学的共建获得教育部、山东省和国家海洋局大力支持。2001年2月20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决定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此次“四方共建”旨在促进该校积极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逐步建设成为具有海洋学科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自此,山东省和青岛市明确将青岛海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纳入本省、本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国家海洋局支持并鼓励学校加强与驻青岛相关海洋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教育部支持并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华东地区特别是山东省、青岛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同时明确,除对学校的正常经费安排和山东省承诺拨付的“211工程”建设经费之外,在2001—2003年三年内,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四方另向青岛海洋大学投入建设经费,其中青岛市累计投入0.9亿元,仅次于教育部投入的1.05亿元。截至2001年11月,青岛市已拨付当年建设经费2210万元,助力青岛海洋大学重点建设海洋药物、海洋精细化工和化学光电子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新型抗癌海洋药物等7个项目,并在该校高新技术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后及时拨付剩余的790万元。

(二)海洋科研与产业先锋

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在面向海洋的科学研究上,青岛海洋大学一方面瞄准世界前沿的海洋高新技术,承担海洋科研重大项目,与青岛市共同保持海洋科研高地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需要,继续坚持面向经济搞科研的方向,与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研项目转化投产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在海洋高新技术与重大项目方面,自1984年以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青岛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始对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数值预报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至1987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学校更名的1988年正式通过专家认定,该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青岛海洋大学承担3项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末全部通过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鉴定,其中由贺明霞教授等承担的“海洋—大气辐射传递及反演”项目,对我国整体海洋环境预报、渔业及军事等方面应用具有重大意义,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并部分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期,该校还有“验色光谱议”“海藻工具酶及其应用研究”“激光空间差频扫描三维信息视觉系统”等科研创新项目涌现,获得青岛市、山东省和国家科委的审批认可,获得青岛市、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项。

在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转化方面,1988年11月,青岛海洋大学的“红罗非鱼海水驯养和繁殖”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为青岛市水产养殖提供新的优良鱼种。同时自1985年以来,该校与省水利厅及平度市水产养殖公司共同实验网箱养殖鲤鱼,1990年收效良好,项目成果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998年,该校与青岛车锁厂合作,完成渔船固体吸附式制冷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对青岛以及全国海洋捕捞产业的渔获冷藏保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999年,该校与青岛海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海洋活性物质研究开发海洋丽姿系列化妆品,经青岛市相关部门审查鉴定符合国家标准,成果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倡导进行体制改革的新时期,除利用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青岛市相关海洋产业发展以及与青岛市相关企业合作进行科创成果研发之外,青岛海洋大学也顺应方兴未艾的市场经济潮流,发挥自身人才、知识和科技优势,通过创办科技生产企业等方式,推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探索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效益的相互促进转化。1989年2月,青岛海洋大学与香港荻茂达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青岛永海公司,在水产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这是青岛市高校第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体,并于同年推出首批新型海洋生物系列高级滋补品——海珍健身宝口服液等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青睐。1992年,青岛海洋大学申请成立华海制药厂,作为海洋生物制药从科研到生产的“中试基地”。该厂于1994年10月正式开工,依靠该校海洋药物工程研究院等科技助力,1996年即发展成为青岛市大型二档企业,助推青岛市成为全国海洋生物制药的科技辐射中心。

(三)优化发展城市智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青岛市关于海洋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日趋全面深入,在发展具有青岛优势的海洋产业、优化城市沿海发展布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的情况下,青岛城市发展的决策愈发需要相关科学研究、专业数据支持。青岛海洋大学作为与城市共同成长进步的本土高校,在青岛科技文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腾飞发展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智库”,其提供的科研报告和资政建议对青岛市的发展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在海洋产业方面,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有青岛优势的海洋产业、推进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布局与多元化开发的需要,青岛海洋大学对青岛市海洋规划布局积极建言献策。在环境保护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愈发受到重视,青岛海洋大学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为青岛市提出许多科学建议。90年代初,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提上日程之际,青岛海洋大学即应邀参与“青岛海湾大桥建设项目对胶州湾海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审定会,并相继提交《青岛海湾大桥对胶州湾潮汐、潮流及余环流的影响预测》《关于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对胶州湾港口利用的影响》等调研报告,为青岛海湾大桥的规划建设决策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环保评价参考。90年代末,青岛海洋大学开始与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承担青岛市部分建设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青岛市的经济腾飞做好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服务。

在城市发展方面,青岛海洋大学也充分发挥人才、知识优势,对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提出建议。

(四)涵养城市文化底蕴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从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在青岛市以及各方支持下获得长足发展以来,学校与城市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文化上的互动愈发密切,伴随着经济腾飞阶段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迫切渴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日益需要,向海而兴的青岛海洋大学以潜移默化态势,通过优化教育教学、专门人才培养、助力宣传教育等方式,涵养着青岛城市的文化底蕴。

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方面,青岛海洋大学根据新时期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对知识人才的需要,采取多种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一方面是与青岛市政府部门合作,对口培养专门人才。1989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接受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举办科技管理大专专业证书班。1990年,青岛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委宣传部合作,举办企业政工干部大专专业证书班,助力青岛市提高企业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素质。1997年5月,青岛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联合青岛海洋大学举办法律、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专业证书班等等。另一方面是加强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据1989年5月30日《青岛日报》报道,青岛海洋大学计算中心几年来为青岛市培训急需的计算机人才,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已达千余名,且部分学员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除此之外,青岛海洋大学在成人教育事业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1988年,青岛海洋大学申请举办成人中专班,助力青岛市成人教育培养工业化验专业人才。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青岛海洋大学设立成人教育学院,统筹管理函授、夜大、继续教育和干部专修科等成人教育事务。

在助力教育宣传方面,青岛海洋大学积极对青岛市范围内的各地区进行教育支援,通过校地联姻等方式,让科技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发展培养人才。1988年6月3日,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平度分院成立,开设企业管理等专业并根据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的短训班,为平度县培养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同月14日,青岛海洋大学又与即墨县“联姻”建立合作关系,以人才、设备、技术等优势,向即墨县提供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捕捞、海洋化工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和转让科研成果,在技术指导、电子计算机应用,特别是外经、外贸、外语的人才培训方面提供服务。青岛海洋大学在开展文教宣传、进行社会服务方面也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助力青岛城市海洋文化的培养。据1989年10月25日《青岛日报》报道,海洋大学幼儿园结合幼儿兴趣传授海洋知识、启迪儿童智慧,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科学、热爱知识文化的习惯。

三、中国海洋大学时期(2002—至今)

得益于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计划的落实,青岛海洋大学在青岛市、山东省以及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校区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力量等各方面也获得长足发展。2002年10月16日,青岛海洋大学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启了海洋大学发展的新时期。在与青岛城市之间加强互动,继续保持原有的建设发展互助、人才知识流动等传统基础上,也逐渐凸显出新时期的新特征。

一是青岛市对中国海洋大学的建设发展日益重视,提供更大力度的共建资金支持。2002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之后,青岛市继续落实2001年确定的共建海洋大学方案,积极与海洋大学对接,以更规范、更明确的方式为共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2年底,青岛市科技局等单位检查2001年共建经费使用情况,认定海洋大学的经费使用符合共建协议和项目合同。青岛市科技局在总结2001年共建海洋大学情况的同时,也向市政府报审2002年的共建方案,其中规划青岛市拨付1700万元,以更大力度支持海洋大学科技园建设;另规划1100万元用于重点建设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使其在实验手段和设备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助力海洋大学打造新的学术亮点。2008年,青岛市将该校牵头组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项目纳入基本建设投资,并在一期工程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具备实施条件后,拨付5000万元助力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显现,经济社会实力日益增强的青岛市对大学校区的建设用地也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2003年,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崂山校区,划拨土地1600余亩;2006年12月,再次支持青岛市与海洋大学二期共建方案、推动共建计划落实,为大学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尽量提供便利,帮助其顺利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布局。截至2008年4月,在青岛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折合人数已达29062人,教职工总数达2537人。在原有鱼山、浮山校区基础上,占地1642亩的崂山校区建成各类校舍36万平方米,学校机关和8个学院入住,并计划年内完成主校区迁移,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海洋大学三校区整体已逐步具备建设一所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支撑条件,积累起远胜于建设成本的良性资产和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中国海洋大学对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更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科学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愈发关注海洋环境保护。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优势,为青岛涉海项目的建设发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2002年以来对麦岛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场地二期工程、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青岛港七号码头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材料,为项目后续审批建设提供环保方面的专业参考。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的政协提案也更加体现当时社会热点与新的时代特征。2005年1月,李赟教授向政协提出《关于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切实保障奥帆赛的文明进行案》,针对青岛市承办2008年奥帆赛的热点事件建言献策,提出在建设奥帆赛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奥帆赛的软件环境,保证赛事文明健康进行,维护青岛市声誉。

三是中国海洋大学对青岛城市的文化影响在站位视野方面更加广阔、面向未来。21世纪初,中国海洋大学抓住“四方共建”的历史契机,逐步实现从“青岛”走向“中国”的跨越,在国内地位与影响力大大提升。如果说在20世纪山东海洋学院与青岛海洋大学时期,大学对青岛城市的文化影响更偏向于着眼当下、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时期对青岛城市的文化影响则更倾向于着眼未来、构建面向全国的文化交流平台。2008年,借助青岛市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契机,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相关教师积极倡议打造“帆船之都”城市新品牌,建议发挥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内唯一招收帆船项目的高校优势,充分依托教育部中国大学生海上运动分会落户中国海洋大学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和承办国内外各级各类大学生帆船赛事;同时组织学员培训,为中小学校培养海上运动的宣讲员,讲授帆船知识和帆船实际操作,推动“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等等。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以其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为青岛植入新的海洋运动文化,并积极为青岛市打造国内首个帆船城市文化品牌贡献力量。

同时,在文化影响力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探索开展“驻校作家”与“名家课程”项目,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扩大交流互鉴,弘扬人文精神,有效助推学校与城市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2002年,在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王蒙先生的倡导之下,中国海洋大学建立“驻校作家”制度,启动“名家课程”建设。学校聘请王蒙先生为首席驻校作家,并先后聘请了毕淑敏、余华、迟子建、莫言、郑愁予、严力、贾平凹等10名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为驻校作家,在学校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开展作家周和《红楼梦》周等各类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洋大学也邀请中国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艺术家等近百人来青讲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讲座百余场,对扩大学校的学术交流、提升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今,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这座海洋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大学与城市仍将继续携手发展、共同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市档案馆编研处)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