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务信息 档案利用服务 数据化资源库 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记忆

守护记忆 活态传承——城阳区完成省级以上非遗建档

  • 作者:城阳区档案馆

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绵延的见证、民族智慧的象征,在不断发展、演变中流淌着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当前,以“群体记忆,口传心授”为特征的非遗传承面临资源衰亡明显、传承人年龄老化等困境,为非遗建档意义深远、刻不容缓。随着多媒体时代“口述历史春天”的到来,城阳区档案馆充分发挥口述档案优势,将口述历史与非遗“联姻”,建立非遗档案专题数据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城阳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1个、市级29个,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胡峄阳传说为龙头、以省市级项目为主体、以区级项目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涵盖传统民间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城阳区档案馆在前期开展非遗档案征集的基础上,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省级以上”非遗口述档案采集项目录制工作。

此次非遗口述档案录制由青岛市档案馆指导,城阳区档案馆和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主要邀请城阳区域内12项国家或省级非遗项目进行口述档案采集,包括胡峄阳传说、周氏流亭猪蹄技艺、寺后老烧锅酒技艺、辛氏锲金画、刘氏泥塑、王邦直与《吕律正声》的传说、洼里盘鼓、傅氏古短拳、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木制渔船制造技艺、渔网编制技艺、东夷渔祖郎君庙会习俗等。

通过对12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等进行访谈,采集记录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技艺发展、他们的从业经历、传承创新以及背后的故事。在采集过程中,除了注意非遗传承人的级别划分,更坚持对中高龄老人优先采集的原则,避免了非遗传承人的断层。

非遗口述项目的采集,使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借助媒体和影像的力量走进大众视野,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视频的形式认识、学习、传承非遗项目,让非遗回归“寻常百姓家”。建立口述史料、影音文献、个人档案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为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存了最有价值的原始信息,有效体现了非遗横向记录和纵向传承两种保护途径,对形成非遗文化共同记忆,实现超越地域、跨越时代的传承传播意义深远。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